中国封筑社会特有的一种训导构造和学术探究机构。多为知名学者私家创筑或主办的上等学府。其名始于唐代丽正修书院(后更名集贤殿书院),为官方修书、校书和藏书的场合。亦有某些私家念书讲学之所称为书院,如皇寮书院、松州书院、梧桐书院等。至宋代大兴。崭露了知名的白鹿洞书院、石胀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茅山书院、丽译书院等。建立者或是私家,或是官府。多择山林胜景之地为院址。有稠密著名学者讲学其间,采用自正在研习、互相辩难、集多诠释等多种手法,以修习咨询儒家经籍为主,间亦群情时政,对学术思念兴盛有很大影响。元代书院极端多,但受官方限造甚厉。明清书院仍盛,但多成为预备科举的场合。清末鼎新训导轨造时,改为各级书院。
白鹿洞书院:院址正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东南。唐李渤曾隐居念书于此,养有一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李渤任江州刺史后,正在此筑台榭,名之白鹿洞。南唐时正在此筑学馆,名庐山国粹。宋初更名白鹿洞书院,为当时四大知名书院之一。公元977年,诏赐国子监刊《九经注疏》。朱熹为知南康军时,加以修复,并手订《学规》,讲学个中。明清时仍存。
漳南书院:院址正在今河北肥乡。1680年于成龙为直隶巡抚,正在此筑义学。后郝文灿扩筑,改称漳南书院。1696年颜元主办该院,阻拦程朱理学,夸大“实学”、“操演”、“实行”,设立文事、武备、经史、艺能等斋,一改古代书院修身养性和专习陈腔滥调文之学风。因院舍遭水淹,不满半年即摆脱。后修复,多次请颜元再来主办,颜坚辞不往。
茅山书院:别名金山书院,由处士侯遗创筑于北宋天圣二年(1024),位置位于江苏句容的茅山,是北宋六大书院之一。现已无存。侯遗,字仲遗(一作仲逸),句容(今属江苏)人。隐居茅山,创书院,老师生徒,积十余年,自营粮食。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王随知江宁府,奏请於茅山斋粮所剩庄田内给三顷充书院赡用,从之。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迁至金坛县顾龙山之麓。明弘治《句容县志》卷六有传。
丽泽书院:原名丽泽堂,亦叫丽泽书堂,是南宋四大书院之一。为南宋知名思念家、史学家、文学家、训导家吕祖谦(1137-1181,金华人)讲学会友之所。设于宋乾道初(约1165-1166)。吕祖谦这一讲学会友之所,系其曾祖父东莱郡侯吕好问于筑炎年间宋室南迁时携全家自开封迁居金华时所借之官屋。因屋前临二湖,故取堂名为“丽泽”,人称“丽泽书堂”。后吕祖谦将此屋奉赵官府,另置新居于城之北隅,而讲学会友之所丽泽堂也随之北移。以考虑学术、调换思念。吕祖谦为丽泽书堂订定了学规,并以“孝悌、忠信、明理、躬行”为根本标准。他还为书堂编著了《东莱左氏博议》(二十五卷)、《近思录》(十四卷)等教材。书院每月讲课2-3次,一年进行一次试验。淳熙八年(1181)8月,吕祖谦谢世,丽泽书堂便由其弟吕祖俭主办。